張江科學城:鑄造新質生產力“源動力”|新質生產力看張江
原創
2024-07-01 15:24 星期一
科創板日報記者 張洋洋
①上海張江,作為中國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以其獨特的創新生態和前沿技術,不斷孕育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質生產力。
②我們將深入一線:采訪張江的企業如何創業創新,活力四射;張江的產業如何向“新”而行,提“質”而上。

編者按:發展“新質生產力”正成為我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2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今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要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上海張江,作為中國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以其獨特的創新生態和前沿技術,不斷孕育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質生產力。為調研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成果,張江科學城、財聯社、《科創板日報》聯合推出“新質生產力看張江”。

我們將深入一線采訪:張江的企業如何創業創新,活力四射;張江的產業如何向“新”而行,提“質”而上。

《科創板日報》7月1日訊(記者 張洋洋)從空中俯瞰上海張江科學城,一個“鸚鵡螺”形狀的巨型建筑坐落在張衡路上。

這個“鸚鵡螺”式的建筑,叫做上海光源,它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今年5月中旬,為期6年的上海光源線站工程(上海光源二期工程)通過國家驗收,接下來將正式投入運行。

image

上海光源俯瞰圖

image

上海光源用戶實驗大廳

服務了超47000名科學家用戶,支撐完成2萬多個實驗課題,發表研究論文超過11000篇、220多篇SNC(《科學》《自然》《細胞》)頂刊論文,多個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和國家科技發明獎,為超過100家企業提供了定制化服務,系統性、持續性地解決了產業核心技術問題,推動重大成果產業化。

——這是對外開放服務15年來,上海光源的成績單。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以說,上海光源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縮影。

類似于上海光源這樣的科研重器,只是張江科學城內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冰山一角。

上海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十年來,即將迎來開園32年的張江科學城,是中國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堅持錨定科創策源,匯聚硬核主導產業,逐步聚“鏈”成勢,以科技創新力、產業創新力、要素創新力和制度創新力,正不斷孕育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質生產力。

▍搭建金字塔型科創資源體系 做新質生產力孵化器

張衡路、蔡倫路、祖沖之路、牛頓路、伽利略路......走進張江科學城中心地帶,18條以科學家名稱命名的道路縱橫交錯,它們融通中外,融貫古今,恰如張江所展現出來的底色與全球格局。

但在30年前,這里只是一片盛產紅菱與荸薺的鄉野農田。瞄準“建設成為科研、教學和高新技術產業集合的高科技園區”,1992年7月28日,張江高科技園區正式開園。32年滄桑巨變,如今的張江,已茁壯成長為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硬核產業高度集聚的科學之城。

高新技術企業1932家,科創板上市公司43家,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成員總量為57家,擁有國家級、市級專精特新企業1000余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0余家。

不斷厚植與優化的科技創新土壤,各類創新主體在這里匯聚,新質生產力也由此孕育、孵化、勃發。

距離上海光源大概10分鐘車程的李所路1號,是李政道研究所(簡稱“李所”)所在地,這是一個圍繞“極端宇宙條件下物質的起源與演化”進行全方位深入探索,以期實現重大突破的基礎科學研究所。

基礎研究與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有何關聯?當被問及這個問題時,上海交通大學原校長、李政道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杰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舉例稱,以物理為例,人類社會將來要走向一個無碳的社會,但現在的能源大部分都是和碳有關的,人類的終極能源——核聚變能源是比現在的裂變要更加安全、能量密度也要更高的能源。這個就需要有從0到1的突破,一旦突破會給人類社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李政道研究所只是張江基礎研究的典型代表之一。近年來,張江科學城已經持續建設了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交大張江高等研究院等一批基礎研究領域的創新機構,以及上??萍即髮W等研究型大學。

大科技裝置、前沿基礎科學機構,聚焦基礎研究;研究型大學、科研院所實驗室等,則力推產學研協同攻關轉化。可以看到,圍繞科技力量策源驅動,張江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科創資源體系,它們層層接力,共同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重要支撐。

上海中創產業創新研究院副院長芮曄平將此總結為“科技創新力”,他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匯聚在張江科學城的大學、大科學設施、國家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大企業研發中心等創新主體,覆蓋了從前沿基礎研究,到應用基礎研究,再到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等創新全鏈條。

這種模式下的產學研合作會非常緊密,它確保了科研活動既有理論高度,也能迅速落地,加速了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提高了轉化的可行性和效率。

▍打造開放創新生態 構筑世界級產業集群

當基礎研究從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它要如何走向產業,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去年10月,國際巨頭ABB在張江機器人谷啟用了其聚焦生命科學和醫療行業的機器人賦能中心,這是ABB繼斥資逾10億元在滬建設機器人超級工廠之后,再度加碼中國自動化市場的投資。

之所以選擇在華投資并落戶機器人谷,在ABB機器人業務全球總裁馬思康看來,張江擁有極強的綜合產業支撐,ABB機器人也在此找到了眾多的賦能伙伴。

張江機器人谷作為張江科學城"智能造"產業的重要承載區,已經吸引了傅利葉智能、昂華自動化、奧朋醫療、司羿智能、恒浥智能、高仙自動化、艾利特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入駐。

隨著產業鏈不斷完善和產業生態持續優化,"機器人+"的發展空間在張江科學城不斷拓展。

優質的環境吸引了更多優質項目入駐。AI制藥頭部企業晶泰科技已將其上??偛吭O在了張江集成創新園,占地面積達2.8萬平方米。晶泰科技還在此打造了全球規模最大的醫藥研發自動化實驗室集群,項目總投資超過1億美元。

“張江是跨行業的產業高地,晶泰科技是跨界發展的科技企業,產業高地和科技企業產生了化學反應?!本┛萍几笨偛猛趺魈┱f,“晶泰科技還將與機器人谷的產業聚集形成多樣聯動,并依托藥谷、醫谷,開拓更多應用場景,服務更多行業領域?!?/p>

“新質生產力的著力點和落腳點是產業,特別是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培育和發展?!避菚掀较颉犊苿摪迦請蟆酚浾弑硎?,在產業發展方面,目前張江的三大主導產業,是全鏈條布局,而且在國內具有引領性,行業的領軍企業的數量也是比較多的。

在目前上海三大主導產業中,張江的集成電路產業是技術水平最高、產業鏈最齊全的,全球芯片設計10強有7家在張江設立了區域總部、研發中心。在上海的集成電路產業中,張江科學城占據了半壁江山,如中芯、華虹宏力、芯原、瀾起和上海微電子等行業內等領軍企業,都來自于此。

作為當之無愧的“中國藥谷”,張江科學城集聚了超過1700家生物醫藥企業,2023年新增3個一類新藥作為MAH持有人產品獲批上市,新增4個創新醫療器械獲批上市。去年全年,張江科學城的生物醫藥產業貢獻了1630億元營收,在三大產業中增速最快,達到23%。

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圈正在張江科學城加速形成,具備從硬件層到應用層的全鏈條自主研發生態。這里集聚了英偉達、AMD、阿里平頭哥、百度等頭部企業600余家,張江人工智能島成為國內首個“5G+AI”全場景商用示范園區。

產業集聚持續推動當地產業能級提升。數據顯示,2023年,張江科學城規上工業總產值3562.32億元,占張江高新區的26.1%;固定資產投資額582.18億元,占張江高新區16.9%,其中工業投資額294.82億元,占張江高新區36.2%。

仔細觀察張江科學城的科創策源生態,不難發現,其核心在于科學能力建設和產業發展并重。

在產業端,營造開放式的創新生態,布局產業鏈,以成熟的“大鏈主”帶初創型“小企業”,通過這樣的策略,形成了具有高度協同效應和創新活力的產業集群,進而高效地將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搶占未來產業領先優勢 以新質生產力為高質量發展筑新能

將視野放寬,把張江科學城放在整個上海版圖中,它是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核心承載區。而當前,圍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上海正大力布局未來產業。

新質生產力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緊密相聯,包括電子信息、量子計算、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機器人等。

在三大硬核產業上,張江科學城在過去已經占據先發優勢。面向未來,發展新質生產力還要在未來產業上不斷構筑新的領先優勢。

在張江科學城內,與新質生產力緊密相聯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已經強勢啟航,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構筑新動能。

在未來智能這個賽道里,突出人形機器人發展重點。根據規劃,張江已研發人形機器人的端到端 AI開源開放平臺、操作系統、高端芯片、超算中心等,構建機器人技能訓練、學習和發育的應用場景。

在低空經濟領域,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企業御風未來一路搶跑,目前已經在該賽道保持領先位置。

當然,更開放的創新生態,更多產業的匯集,需要更優質的營商環境。

通過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加強政策制度創新,32年來,張江科學城正在持續探索符合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的制度體系。

比如為了吸引海外人才,率先踐行全面創新改革試驗,頒發了首張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率先試點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醫療器械注冊人制度;率先試點外籍人才口岸簽證等政策。

在過去的一年,張江科學城研究編制打造科創特色營商環境10大舉措,推進了2023年張江科學城專項資金政策工作,不斷修訂完善高成長企業、股權融資等政策,并開發“一門式受理”系統。此外,還搭建了多層次企業服務體系,提升企業服務精準度,建立以科學城投促中心為中樞的服務隊伍,為重點企業提供“服務包”等。

根據規劃,張江科學城將持續做強創新引擎,全力推動重大科創項目建設,實現第四輪“五個一批”項目年內全面開工,科學合理謀劃新一輪“五個一批”項目。

同時加快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聚焦高精尖缺領域和三大先導產業,形成一系列人才支持舉措,切實優化科創人才服務生態。

未來,張江科學城還將持續優化科創生態環境,推動專項資金政策在220平方公里全域范圍內覆蓋。進一步完善生物醫藥研發用物品、特殊物品聯合監管機制,積極引導各類孵化器圍繞不同產業領域、不同發展階段持續健全孵化鏈條。

科技創新策源在此起步,新質生產力由此勃發。談及張江科學城之所以能夠成為鑄造新質生產力的“源動力”,芮曄平將之總結為科技創新力、產業創新力、要素創新力和制度創新力的結合。

更關鍵的,是上海市政府的前瞻謀劃與持之以恒的推動,”芮曄平說,“與此同時,也離不開中央的大力支持,中科院、部屬高校等與上海和浦東新區政府的院地合作、校地合作,以及與全球的開放合作創新?!?/p>

它們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張江科學城這片土地開放、包容、創新、活力的基因。

收藏
90.95W
我要評論
歡迎您發表有價值的評論,發布廣告和不和諧的評論都將會被刪除,您的賬號將禁止評論。
發表評論
要聞
股市
關聯話題
1.95W 人關注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hezyo,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免费国产一区,性国产videofree另类